河南蒜苔收購詳講大蒜傳入中國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。據《古今注》和《農政全書》考證,古代種植的蒜開始叫卵蒜。公元前119年,西漢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,從西域引進一種“胡蒜”,其形態比我國原栽培的卵蒜頭大,所以稱為大蒜,卵蒜也就相對的被稱為小蒜。 蒼山種植大蒜則在西漢之后。東漢崔實著《東觀漢記》載:“李恂,為兗州刺史,所種園小麥、胡蒜,悉付從事,無所留。”據《后漢書》載,李恂,原東漢章帝(公元76-88年)時代人士,由西北來山東任刺史,帶進部分胡蒜種,于官府后園種植,收獲分贈下屬人員。可以設想,東漢時期,山東普遍所種皆為小蒜,當時大蒜仍屬稀有品種。由于大蒜比小蒜的產量高、蒜頭大、味道好,于是在兗州附近開始田園種植,后逐步向外擴種推廣,涉及濟寧、嘉祥、泰安等地,進而引至蒼山一帶。 據《郯城縣志》載,明朝萬歷年間,神山鎮和莊一帶,就已形成了大蒜集中產區。由此可知,蒼山大蒜起源于西域,并由東漢李恂從中原引于山東兗州,進而推廣到蒼山,逐步形成蒜區。在蒜區的特定生態環境條件下,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的定向培育而形成了“蒼山大蒜”,距今實有1900多年的栽培歷史。 蒜薹 蒜薹 據調查分析考證,建國前全縣種植大蒜面積僅有3000至4000畝,蒜頭畝產300至400千克,蒜薹畝產100-200千克。到1960年,種植面積仍不足1萬畝(0.8萬畝左右),1974年達到2.11萬畝,1980年近4萬畝,1990年達到12.16萬畝,1993年達到18.89萬畝,其后多年都保持在18萬畝左右,2001年突破20萬畝。蒜頭產量一般畝產700千克左右,甚至高達1000千克以上。蒜薹一般畝產600千克左右,可高達800千克以上。